探访李家上流社区:昔日穷乡僻壤 今朝院士港湾

2017-02-17 11:25:53
来源:青岛日报
责任编辑:可可

原标题:李家上流:“我们和院士成了邻居!”

\
\

这个正月,李家上流居民李会晓感觉特别“展扬”(青岛方言),亲戚来串门,他也总是忘不了说上几句自家的“新邻居”——青岛国际院士港。这并非个例,在这个居住着492户居民的旧村改造社区,青岛国际院士港是最流行的新话题。

也难怪李家上流人感觉“倍爽”。这里地处李沧区东部,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庄。“飞云叠瀑青台山,农家耕歇西河畔。春来翠柳桃花舞,秋至果黍香满园。”这首从古流传至今的诗,是对这个村庄农耕时代的真实写照。但是,由于地少人多、土地贫瘠,这个几乎家家户户以务农为主的小村庄,百姓世世代代贫苦度日。就在二十多年前,还是周边有名的穷村。

“上世纪90年代以前,村民辛苦劳作一年,人均收入也不过七八百元,很多困难家庭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系,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,村委甚至处于‘负资产’的状态……”说起过去,60多岁的李会晓连连摇头,“再往上数,六七十年代,村民住的房子都是土木石结构的‘草坯房’,夏天漏雨冬天灌风,好几代人挤在一个院子里居住。一家人的生活来源就指望着每人分的4厘地里种点地瓜、玉米。后来,经济意识增强,村民开始种植草莓、蔬菜等经济作物,头脑活泛的做起了小贩,用自行车带着大筐的方式搞起个体经营,家庭主妇就在院子里养鸡,拿到集上换钱补贴家用,孩子们放了学都要到坡上帮大人干农活,割草喂牲畜……日子过得劳累哪!”

在李家上流有一处名为 “幸福堂”的村史馆,李会晓和社区的老人看着展馆里陈列的老房子用过的木质对扇门、风箱、水缸等“老古董”,不由得感慨:“那时候连 ‘楼上楼下、电灯电话’都是奢望,根本不敢想能过上今天这样的好日子!村里开办公司发展集体经济,村民都是公司的‘股民’,每月按时从公司领800块钱生活费,孩子比我们还多600块钱保险补贴,我们每人每年还有2000块钱的粮油费,一到老人节,公司还给老人发慰问金和礼品,年底还有收益分红……新闻里不是常说 ‘幸福指数’吗?我们李家上流的居民现在是丰衣足食、安居乐业,幸福指数非常高!”

让村民们拥有幸福感的第一个转折点是在1993年。那年,年仅29岁的李存业当选村委会主任,他怀着一定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朴实想法,放下了自己几百万元的养殖生意,毅然挑起了这个大家眼里的“烂摊子”:建起首家集体企业——李家建材厂,先后引进乡味食品有限公司、青仁工艺品公司等多家内外资企业,与恒星学院、青岛市体育运动学院等高校实现联合建校,截至旧村改造前,李家上流已拥有固定资产5.8亿元、集体经济年纯收入1800余万元,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7800元。

第二个转折点在2009年。这一年,李家上流被列为市“两改”项目之一,开始实施旧村改造。2011年9月,492户居民告别了祖祖辈辈居住的低矮平房,住进了宽敞明亮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小区。旧村改造回迁后,怎么样才能实现社区集体经济的持续、稳定发展,为父老乡亲乃至子孙后代赢得持续的、长远的经济收益?青岛李家上流实业股份有限公司(现更名为青岛上流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)董事会应势而动,在李沧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,将总建筑面积19.6万平方米的29栋楼宇“转舵” ,打造成了青岛国际院士港。

如果说,此前的产业布局算是“小打小闹”,那么,青岛国际院士港则是李家上流产业发展的涅槃之作。

“院士港定位在新一代信息技术、生物医药、高端装备制造、新能源及新材料、高端设计等,李沧区以院士港为平台,重点引进各国世界级水平的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工程院院士,还有外籍院士、海内外博士团队……听说有16名院士进驻了!”李会晓时刻关注这个身边的“产业航母”,“听俺‘当家人’李存业说,院士港为李家上流增加固定资产逾11亿元,2016年,项目年租金收入达到2000万元。”

“院士港,可是我们村的‘人才金矿’‘经济富矿’啊!”李会晓颇有些自豪地说。“我们能和院士成为邻居!在李村河遛弯就能遇到院士,这像做梦一样!”

[编辑:可可]

楼盘推荐:

中车四方云汇均价:元

都荟里均价:元

和达城投·和川均价:元

精华推荐

小改造解决老人“生活痛点” 公益微光洒进老社区

时间飞快过去,这里从只有3栋宿舍楼的城郊,变成......

青岛业之峰20周年庆典 高标品质巅峰感恩

国家专利环保量房,尊享16项纯德国装修工艺免费......

大家爱看